人民日报记者 姜波 吴勇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环球人物记者 田亮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的中蒙边境,一座4层、21米高、70多米长的建筑横跨铁路线,顶部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就是二连浩特国门。二连浩特也被誉为中国的“北大门”,是中蒙铁路自蒙古国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国门下,“钢铁驼队”驰骋不息,见证着人员与经贸往来的日益繁盛。
“二连浩特”源自蒙古语。“二连”意为“斑斓”,因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附近有盐池,色彩斑斓。随着1956年中蒙俄国际联运铁路正式开通,以车站为中心的建筑群逐渐发展为“浩特”(城市),于是有了“斑斓之城”的佳名。这里是亚欧大陆铁路网重要节点,是全国距北京最近的边境陆路口岸,也是中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
“斑斓之城”古已有名。清朝时,这里设有伊林驿站。随着“万里茶道”兴起,伊林驿站成为茶叶贸易重要站点,不同文化汇聚交融。如今漫步二连浩特街头,随处可见前来购物、游玩的蒙古国旅客。越来越多蒙古国民众来到二连浩特学习、工作、生活,续写中蒙友好交往故事。
中文课堂——
把友谊的种子撒向未来
“当离别开出花,它生长在悬崖,在最高的山顶,才听得见回答,没什么好害怕,孩子放心去飞吧……”走进二连浩特第一中学的对外汉语教育培训部,来自蒙古国的学生们正在唱着新学的中文歌曲《离别开出花》。歌声悠扬,饱含来自异国他乡的少年对未来的期许。
米琪德玛,来自蒙古国乌兰巴托的17岁女孩,轻轻跟唱着。“我喜欢中文,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这里学校环境好,学习氛围浓厚,老师也都非常负责任,所以我要继续在这里学中文。”已来这里一年多的米琪德玛说,刚来时听不太懂中文,现在已能够使用中文进行简单交流了。
培训部大楼内,摆着几面展板,讲述学校办学历程和历届毕业生的游学工作经历。“学校自2006年招收蒙古国学生,目前根据孩子们的中文水平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班。”据二连一中副校长包秀华介绍,为更好帮助这些学生学好中文,学校开设了中文口语、笔试等12门课程,其中中文课程占总课程一半以上,绝大部分毕业生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可以达到5级或6级。
来自蒙古国达尔汗市的乌格伦,小时候曾随母亲在二连浩特生活过一段时间。多年后,她再次来到二连浩特,进入二连一中继续学习中文。“刚来时,我有点不习惯这里紧张的学习生活,但看到中国同学都很努力,我受到很大触动,开始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乌格伦说,“我打算高中毕业后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医学。学医需要掌握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因此我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
自1996年开始招收蒙古国学生以来,二连浩特累计接收蒙古国学生超过6000人,仅二连一中就培养了2000多人。“蒙古国孩子们远离家乡,学习生活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二连一中教师乌图布信说,日常授课之余,他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带蒙古国学生去理发、采购生活用品。很多学生把中国老师当成他们在中国的“父母”。“每次放假回去我都会跟家里人分享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家里人都很开心。”米琪德玛说,将来她打算在中国上大学,未来从事与两国交流相关的工作,为推动蒙中关系越来越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教育是交流的桥梁。以二连浩特为起点,一批又一批蒙古国孩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把友谊的种子撒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友谊之桥——
让两座边境城市紧紧相连
一大早,记者来到二连浩特公路口岸,象征中蒙两国友谊的彩虹桥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璀璨。边检大厅人潮涌动,很多蒙古国旅客提着从中国采购的衣服和生活用品回国。
记者跟着人群,通过边检进入蒙古国扎门乌德市。只见彩色外立面的房屋错落有致,浅黄沙砾上蒙古包星罗棋布,一派大漠戈壁的苍茫景象。伴随火车鸣笛声,从乌兰巴托开往扎门乌德的旅客列车缓缓驶抵位于市中心的扎门乌德车站。站前广场熙熙攘攘,不少出站的蒙古国旅客急匆匆换乘车辆,前往二连浩特采购观光。
近年来,随着扎门乌德与二连浩特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座蒙古国边境城市兴起了学习中文热潮。扎门乌德第二综合学校里,一堂中文课正在进行。今年11年级的胡兰正踮着脚尖,在黑板上写新学的汉字“永”。“捺要像马鞭一样甩出去!”她一边写,一边复述老师教的要领。笔锋流转间,这个在蒙古国牧区长大的女孩感受到了汉字之美。
胡兰经常随父母去二连浩特,吃喜欢的中国菜,买喜爱的文具。去年夏天,她以中国汉语水平考试2级的成绩获得去中国的夏令营机会。在西安,她感受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尤其被兵马俑的壮观气势深深震撼。因此,胡兰有了新的梦想——去中国留学。她表示,要去中国学习旅游专业,将来做一名导游,带更多蒙古国游客去中国观光,也带更多中国人来蒙古国看宽广的草原。
“我们学校从2017年起与中国内蒙古师范大学合作开设了孔子课堂,从小学到高中都可以学习中文。”扎门乌德第二综合学校校长巴图图雅介绍,现在想学中文的蒙古国学生越来越多,全校1500多名学生中有300多人正在学习中文,还有很多毕业生到中国读大学。
除了孔子课堂,紧邻二连浩特所带来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也成为学校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因为邻近中国,双方人员往来密切,所以有更多使用、练习汉语的机会。学校不少学生是为了学习中文专门从乌兰巴托转学过来的。”巴图图雅说,去年,学校新来了两个老师,他们就是为了方便孩子学习中文,举家从蒙古国其他地方搬到扎门乌德。
从二连浩特到扎门乌德,中文就像一座桥梁,把两座边境城市紧紧连在一起。
交流互鉴——
续写中蒙友好新篇章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在二连浩特的伊林驿站遗址博物馆,一块存放近200年的安化黑茶静静陈列。作为“万里茶道”关键节点,伊林驿站曾每年迎送数万峰骆驼与数千驾牛马车,中国商人用茶叶、丝绸、瓷器等换回兽皮、银器,行囊中中文账本与蒙文契约并存,勾勒出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图景。
如今,驼铃不再,但古驿站联通中外的定位,却以新的形式得以传承延续。今天的二连浩特,正成为中蒙交流的新枢纽:二连浩特的温州国际商城内,来自蒙古国的游客巴图孟正忙着给家人挑选衣服。“二连浩特是很多蒙古国人来到中国的‘第一站’,我们对这座城市太熟悉了。”
蒙古国司机阿尤希平时往返二连浩特和乌兰巴托,将一车车新鲜果蔬运回蒙古国。每次来到二连浩特,他总会给家人买些需要的生活用品捎回去。“随着蒙中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来自乌兰巴托的孕妇娜仁吉日嘎拉来到二连浩特市人民医院做产检,她已经在二连浩特生活了两年多。“二连浩特的医院设备齐全,还有语言相通的蒙古族导诊员,在这里就诊非常方便。”
自2014年启幕的二连浩特·扎门乌德全民健身运动会已举办7届,足球场上中蒙运动员击掌致意的场景,成为边境线上生动的友谊注脚。参加足球比赛的中国运动员乃日格感慨:“通过比赛结识了不少蒙古国朋友。”多年来,从二连浩特毕业的蒙古国学生将在这里求学期间获得的温暖传递下去,为中蒙友好贡献自身力量:二连一中2010届毕业生阿荣腾格尔如今在蒙古国人民党内从事青年工作,致力于推动蒙中青年互访;2015届毕业生古义格曾多次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获奖,回国后创办中文教育机构,如今他的学生也陆续来到二连浩特深造……
从“万里茶道”的驼铃悠扬,到边境课堂的书声琅琅,从经贸往来到民心相通,中蒙友好的故事正在“斑斓之城”续写新篇章。
链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锡林郭勒盟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103公里,有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常年开放的国际陆路口岸。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与蒙古国经贸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2024年,二连浩特口岸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进出口货物分别同比增长9.4%和48.1%,出入境人员分别同比增长74.9%和49.9%。二连浩特口岸是中欧班列中通道进出境的唯一铁路口岸。2024年,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继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之后,中国与毗邻国家建立的第三个跨国境的经济合作区。
汇盈策略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