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在解放战争期间,各大战区的部队经常展开协同作战,尤其是中原军区与华东军区,晋绥军区与晋察冀军区之间的合作尤为突出。这些协同作战不仅提高了部队之间的默契,也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更多机会。抗战结束后,晋绥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多次联合作战,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晋绥军区的历史可追溯到抗战时期,当时它由120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42年,随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成立,晋绥军区正式成为下辖的二级军区。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晋绥军区重新恢复了其战略地位,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傅作义和阎锡山等人,这些敌军奉命大举进攻晋绥、太行以及晋察冀的解放区。
1945年10月,在上级的指挥下,晋绥军区发起了绥远战役,目的在于消灭傅作义部队,解放绥远,收复归绥。为了应对傅作义的6万兵力,晋绥军区调集了5个旅的主力,晋察冀军区也派出了3个纵队,总兵力达到5.3万人。两军区的联合作战,在战术上精细配合,逐步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
展开剩余70%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冀晋纵队的3个旅被指挥调往西部,归贺老总领导,执行打击傅作义骑兵师的任务。经过几番激烈的战斗,敌人骑兵部队被击溃,随后的撤退途中,冀晋纵队又成功击破敌人一个地方旅。接着,3旅受命进攻包头,协同晋绥主力9个团,成功攻占包头,并对守敌展开了猛烈攻击。然而,敌人也迅速调动骑兵师和宁马骑兵旅增援包头,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战斗愈发胶着。由于后勤补给不畅,晋绥部队被迫撤离归绥和包头,3旅在敌军的追击下勉强突破包围圈,最后在许光达参谋长的指挥下成功突围,前往丰镇休整。
尽管在绥远战役中,晋绥部队屡次与敌军交战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这并未达到最终解放绥远的目标。战斗中,部队遭遇了较大的伤亡,而补给困难则成为了持续作战的巨大瓶颈。为了支援战斗,贺老总拨款2万多大洋,并补充了几百名新兵。贺老总深知部队的困境,因此在不断关心部队的补给和安慰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加强晋绥的兵力,增强防御力量。
然而,晋绥军区面临的不仅是傅作义部和阎锡山部的进攻,还得应对青海、宁夏的二马部队的威胁。晋绥的地理环境和兵员相对不足,这种局面也在陕甘宁战区、晋察冀战区、华东战区、晋冀鲁豫战区等多个战区普遍存在。抗战时期,贺老总指挥的120师曾多次赴冀中作战,不仅帮助晋察冀建立根据地,也为扩充兵员做出了贡献。由于晋绥人口较为稀疏,兵员不充裕,抗战结束后,尽管晋察冀有着较强的兵力基础,然而在一些局部战斗中,兵员和物资的不足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晋察冀局势的变化,聂老总下令将3旅归建,这一命令令贺老总产生了极大的分歧。3旅政委傅崇碧回忆说,贺老总并未同意撤离3旅,甚至希望他们留在晋绥继续作战。这样的一番拉锯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军委电令命令3旅归队,这一决定的背后,可能也有晋察冀的高层领导进行请示和协调的原因。
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各战区的困难也在加剧。晋绥军区的主力部队最终编入了陕甘宁部队的序列,组建了西北野战军,开始全力以赴对抗胡宗南部和青宁的二马部队。在这一过程中,陕甘宁野战军虽然兵力不足,仅有两万多人,却要面对数倍于己的胡宗南部。为了应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晋察冀军区主要聚焦于打击傅作义部及中央军,而阎锡山部则交由徐帅指挥的晋冀鲁豫军区负责。
晋察冀军区虽然兵力相对不弱,但经过一系列精简后,战力受到了极大影响。晋察冀作为示范战区,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因此成为后期内战中的薄弱环节。1947年,晋察冀开始重新整编,组建精锐的野战军,并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逐步扭转了敌我态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